-
民俗
-
冥婚
-
往生者
-
傳統
-
牌位
-
台灣
-
婚禮
-
託夢
目前分類:2祖仙公媽 (46)
- Nov 19 Fri 2021 03:55
冥婚 娶入女方神主
冥婚有兩種,其一為相戀的情人,女方突然因故去世,男方基於情義將其迎娶回家,當做活人一樣看待。另外一種為女孩 10歲之後病逝,等女孩長到適婚年齡(通常為14歲),托夢家人為其尋覓歸宿。男方不論先娶或後娶“亡新娘”的“牌位”或“紙身”(以紙糊成,約三尺高,內著桃紅色天鵝絨衣裙,外披白紗結婚禮服,足登高跟皮鞋,臉部上粧),在習俗的名義上,死者為大,是正室。但娶了亡新娘之後,男方還能再娶活新娘。
- Nov 17 Wed 2021 04:43
《道教魂魄文化。三魂七魄。女子十四魄。來龍去脈。2020》
- Oct 18 Mon 2021 02:18
關廟區臥賢府 公媽龕造型不可用圓型的 學藝不精 害人一生 解說2018 02 01
- Oct 18 Mon 2021 00:32
關廟區臥賢府 笑面虎 解說 2021 10 16 公媽陰(因), 申請除戶謄本
- Oct 10 Sun 2021 02:06
堂號的來源 夏朝 商朝 周朝,秦朝 戰國時代 郡號 自己姓氏發源 祖先發跡的
百家姓堂號的來源
「堂號」乃是中國姓氏的一大特徵,縱觀世界各國,無一民族有此特徵者,然而此一特徵卻逐漸在消失……
至於「堂號」是怎麼來的呢?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。「郡」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(下設有縣),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。因為「堂號」一般來自祖先發跡的郡名,所以也叫「郡號」。中國先民用郡名(或縣名)立「堂號」,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同一代的宗親,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。
從中原南遷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,不過一般認為大量南遷是在東晉元帝時代,即公元317年(五胡亂華)之際,以及南宋淪亡之後。先到安定地區的人在自己的中堂掛上「堂號」,使晚到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,以便得到暫時的照顧。久而久之,「堂號」自然變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媒介。
不過由於通婚、遷移等因素,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「堂號」,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「堂號」。「堂號」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,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、古文的經句、或兩姓堂號的混合。
(1)太原堂【王、溫、霍、閻、易、羊、祁、武、祝、宮、尉遲】
太原:夏朝已有此地名,戰國時屬趙。秦莊襄王二年派使蒙驁攻趙,定太原,三年(公元前247年)置為太原郡,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治所在晉陽,管轄地區包括太原、汾州、保德、平定、忻州一帶。
(2)隴西堂【李、彭、董、辛、時、牛】
隴西:周朝地名,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地區在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,即蘭州、臨兆、鞏昌、秦州一帶。
(3)清河堂【張、傅、房】
清河:周朝地名,戰國屬趙,漢高祖(劉邦,公元前256-195年)立之為郡。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,即清河、故城、棗強、南宮諸縣,山東清平、恩縣、冠縣、高唐、臨清、武城一帶。
(4)沛國堂【朱、宋】
沛國:原為秦朝的泗水郡,漢高祖將其改為沛國郡,隸屬於豫州,地區在安微省睢溪縣、宿縣,江蘇省沛縣一帶。
(5)京兆堂【宋、杜、申、史、黎、康、宗、段、計、韋、別、冷、車、晁、郜、浦、象、舒、雍、壽、酆、皇甫、金】
京兆:原是京師的別名,秦朝將之設置為內史郡。漢高祖二年(公元前205年)將內史郡分為渭南、中地、河上三郡,九年廢除,復歸於內史郡。漢景帝二年(公元前156年),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。漢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,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,由京兆尹、右扶風、左馮翊共治長安城,名為三輔。京兆尹所屬地區在陝西秦嶺以北、西安以東至華縣、渭水以南一帶。
(6)彭城堂【劉、金、錢】
彭城:原為堯大臣彭祖後裔的封地,漢高祖時被立為縣,屬於楚郡,漢宣帝地節元年(公元前69年)將楚郡更名彭城郡,隸屬於徐州。劉邦曾率領56萬大軍襲擊彭城,被項羽三萬人打的大敗。後來劉邦轉敗為勝,統一了中國。為了紀念彭城失而復得之教訓,劉家子孫用彭城為堂號,地區在江蘇省徐州市一帶。又有正義輿地志說:「涿鹿本名彭城,黃帝初都,遷有熊也。」
(7)河南堂【蕭、毛、邱、丘、俞、陸、于、方、元、平、向、利、褚、廉、種、山】
河南:商朝已有此地名,屬豫州,秦朝時被立為三川郡,漢高祖更名為河南郡,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北部黃河流域、洛陽一帶。
(8)蘭陵堂【蕭、蘭】
蘭陵:周朝地名,戰國屬楚,漢時置為縣,屬東海郡。晉武帝元康元年(公元291年),蘭陵縣從東海郡分出,升格為郡,所屬地區在山東省棗莊及滕縣東南一帶。
(9)西河堂【林、毛、卜、卓、宰、靳】
西河:夏朝已有此地名,戰國屬魏,漢武帝元朔四年(公元前125年)置為郡,隸屬於并州。管轄地區在山西、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,即離石縣一帶。唐玄宗追封林氏祖先為西河伯爵,故林氏多以「西河」為堂號。
(10)濟南堂【林、伏、寧】
濟南:周朝時齊國地名,漢文帝十六年(公元前165年)時被立為濟南國,隸屬於青州,漢景帝二年(公元前156年)將其升格為郡。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縣一帶。
(11)潁川堂【陳、鍾、鐘、鄔、賴】
潁川:秦始皇十七年(公元前230年),命內史騰攻打韓國,俘虜了韓王安,盡納其地,以其地為郡,命曰「潁川」,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管轄地區在潁水流域,包括河南省中部許州、陳州、汝寧、汝州,即許昌一帶。
(12)積善堂【賴】
積善:出自《易經》—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」
(13)豫章堂【羅、涂】
豫章:周朝地名,春秋屬楚,漢高祖時置為郡,隸屬於揚州,管轄地區在江西省南昌、九江一帶。
(14)魯國堂【孔、顏、曾、南宮】
魯國:魯國原為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封地,位於山東曲阜一帶。曾子和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,也是魯國人,所以他們的後裔用「魯國」做為堂號。因為魯國在東方,也有用「東魯堂」者。
(15)三省堂【曾】
三省:曾子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曾姓後裔為了紀念曾子,也採用「三省」為堂號。
(16)延陵堂【吳】
延陵:周朝地名,春秋屬吳,漢時被立為縣,隸屬於代郡。吳太伯為周文王的伯父,其十九世孫夢壽被立為吳王,夢壽的第四子季札有仁德,被封於延陵,號曰「延陵季子」,故吳姓子孫乃以「延陵」為堂號,地區在江蘇省丹陽西南、武進縣一帶。
(17)汾陽堂【郭】
汾陽:漢朝縣名,屬於太原郡,春秋時為晉國屬地,周朝屬晉侯,唐朝大將郭子儀受封於此。為了紀念郭子儀的豐功偉業,郭姓子孫乃以「汾陽」為堂號,地區在山西省境內。
(18)江夏堂【黃、費】
江夏:戰國時為楚國的土地,漢高祖將其立為郡,隸屬於荊州,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武漢、雲夢一帶。
(19)天水堂【趙、秦、莊、嚴、尹、皮、艾、狄、桂、上官】
天水:戰國時秦地,漢武帝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置為郡,東漢明帝改之為漢陽郡,三國魏再將其復名為天水郡。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天水、隴西以東一帶。
(20)廬江堂【何】
廬江:東周時屬於吳地,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之歸於九江郡,隸屬於揚州。漢高祖四年(公元前203年)將九江郡更名為淮南國,漢文帝十六年(公元前165年)又將其改名為廬江國,地區在安徽省廬江縣一帶。(原管轄地區包括安徽縣壽縣以南、江西省九江市以北、河南省以東、安徽省蕪湖市以西的廣大土地。)
(21)新安堂【古、余】
新安:漢朝縣名,屬弘農郡,戰國時屬韓,舊城在河南省澠池縣一帶。三國時,吳國又立新安郡,地區在浙江省淳安縣一帶。
(22)下邳堂【余、闕】
下邳:漢初縣名,為東海郡三十八縣之一,隸屬於徐州。漢武帝時將其置為臨淮郡,光武帝永平十五年(公元72年)更名為下邳國,管轄地區在江蘇省邳縣一帶。
(23)弘農堂【楊、馮】
弘農:周朝地名,戰國時屬秦,漢武帝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置為郡。管轄地區包括河南省內鄉以西、陝西省祚永以東、及華山以南地區。治所在弘農,為秦函谷關所在地,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靈寶縣一帶。
(24)始平堂【馮、翁、龐】
始平:晉武帝泰始二年(公元266年) 置始平郡,隸屬於雍州,地區在陝西省咸陽一帶。
(25)雁門堂【童、文、田、農】
雁門: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隸屬於并州,戰國時屬燕,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寧武、朔平、大同一帶。
(26)平陽堂【巫、饒、汪、歐、衛、管、來、常、鳳、仇、解】
平陽:原為唐堯的國都,戰國時期先後隸屬於韓、趙之下,秦漢時被立為縣,為河東郡二十四縣之一。到了三國,北魏將平陽升格為郡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。歷史上還有另一個平陽,此平陽乃是春秋前期秦寧公、武公的都城,位於陝西省岐山縣西南的陽平鄉。另外還有南平陽、東平陽,分屬於兗州的山陽郡、泰山郡。
(27)吳興堂【姚、施、尤、沈、明、水】
吳興:三國吳郡名,隸屬於揚州,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吳興一帶。
(28)南陽堂【韓、葉、鄧、許、白、姬、束、呼、隆、翟、樂】
南陽:周朝地名,指「在中國之南而居陽」之地,戰國時屬韓。秦昭襄王於35年(周赧王43年,公元前272年)攻取後設置南陽郡,治所在宛縣(今河南省南陽市)。漢代重新劃分行政區,南陽郡管轄三十六縣,地區包括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、內鄉之間,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、鄖縣之間。隋文帝開皇三年(583年)將南陽郡改名為鄧州,大業三年(607年)改回南陽郡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再被改為鄧州,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年)又再改回南陽郡。
(29)高陽堂【許、紀、耿】
高陽: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(黃帝→昌意→高陽),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,一屬幽州涿郡,二屬徐州琅邪郡。晉武帝泰始元(265年)立高陽為郡國,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。
(30)渤海堂【高、甘、封、吳、歐陽】
渤海:漢朝郡名,戰國時分屬趙、燕、齊,治所在浮陽(今河北省滄縣東南舊滄州)。管轄地區包括河北省海興、滄縣、安次、文安,南至山東吳棣、慶雲一帶。東漢時,高洪任渤海太守,定居於郡內蓨縣(河北省景縣南),其後裔在政治上頗有成就。高姓子孫為紀念祖先發跡於渤海郡,乃以「渤海」為堂號。
(31)廣平堂【游、賀、談】
廣平:漢朝縣國名,屬臨淮郡,戰國時屬趙。漢武帝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置為平干國,漢宣帝五鳳二年(公元前56年)復為廣平國。三國北魏將其改為郡,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雞澤縣一帶。
(32)汝南堂【周、袁、藍、梅、左、廖、言、汝、南、殷、商】
汝南:漢朝郡名,漢高祖設置,隸屬於豫州,戰國時分屬楚、魏,管轄地區在河南省舊汝寧、陳州二府(蔡縣),安徽省穎州府(淮河以北)一帶,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、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。
(33)南昌堂/五桂堂【涂】
南昌:漢朝縣名,隸屬於揚州之豫章郡,在江西省南昌一帶。涂氏曾經為豫章望族,故部份涂氏子孫也用「豫章堂」。
五桂:宋朝皇帝授進士給涂大任、涂大琳、涂大經、涂大明、涂大節五人,並賜他們「五桂堂」,故涂姓後裔多用「五桂堂」。
(34)高平堂【范、巴】
高平:周朝地名,漢武帝時,分別在臨淮郡和安定郡置有高平縣,地區在安徽省盱貽縣一帶。晉武帝泰始元年(公元265年) ,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,管轄地區在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一帶。
(35)武陵堂【蘇、顧、華、龍、龔、冉】
武陵:漢朝郡名,為漢高祖所設置,隸屬於荊州,戰國時為楚地,管轄地區在湖南省常德縣一帶。
(36)上黨堂【包、連、尚、鮑、樊】
上黨: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隸屬於并州,戰國時先後為韓、趙之屬地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東南部、長治一帶。
(37)陳留堂【謝、阮、虞、伊】
陳留:戰國時為魏屬地,秦始皇置陳留縣,漢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升為郡,隸屬於兗州,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開封一帶。
(38)東山堂/寶樹堂【謝】
東山/寶樹:東山為周朝地名,原屬赤狄別種。西晉末年戰亂頻繁,申伯(周宣王的大臣)第三十六世孫謝衡率領家族從中原避難到浙江會稽東山,為東山派始祖,後來謝衡第四世孫謝安被舉為東晉宰相。謝安為人足智多謀、善用奇兵,在淝水之戰大敗苻堅,被譽為「寶樹之光」,「寶樹堂」因此而來。又因為東山為謝家發祥之地,故謝姓也用「東山」為堂號。
(39)上谷堂【成、侯、冠、榮】
上谷:上谷原屬於幽州,戰國時為燕地。秦王政二十六年併吞六國,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,上谷郡即其中之一。管轄地區包括河北省西北部之保定、易州、宣化、順天諸府一帶,治所在沮陽,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。
(40)晉陽堂【唐、匡、景】
晉陽:周朝地名,隸屬於并州,原隸屬於舊唐國。周武王崩,成王幼立,由周公輔政。唐民不服趁機作亂,周公遂發兵滅唐。事成後,成王將其弟叔虞封於此,後人因此稱他為唐叔虞。秦漢時晉陽被置為縣,為太原郡治所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太原一帶。因唐姓起源於晉陽,故唐姓後裔乃以「晉陽」為堂號。
(41)濟陽堂【陶、丁、江、柯、蔡、庾、卞、卻】
濟陽:周朝地名,漢時被立為縣,隸屬於兗州的陳留郡,晉朝時才改為濟陽郡,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定陶縣一帶。
(42)潯陽堂【陶】
潯陽:漢朝縣名,原屬於廬江郡,晉朝時將其劃分在江州之下,隋初被改為彭蠡縣,以東南五十二里的彭蠡湖為名。隋煬帝將其改為湓城,取縣界之湓水為名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15年),恢復原名為潯陽,因潯水至此入江而名之。唐玄宗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,將潯陽升格為郡。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湖北省黃梅縣一帶。
陶姓的主要來源有兩支:
一:唐堯本為陶唐氏,其族人居住在陶邑(山東省定陶縣),後人取地名「陶」為氏。
二:周武王將其胞弟康叔封為衛侯,把「殷民七族」分給他,《春秋左傳》如此記載:「分康叔以大路、少帛、綪茷、旃旌、大呂,殷民七族: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錡氏、樊氏、饑氏、終葵氏。」此「陶」氏是當時掌管陶器製作的工匠,其官職就叫做陶正。
因陶邑、定陶皆為濟陽,為陶氏之發源地,故大部份陶姓子孫以「濟陽」為堂號。到了東晉時,大功臣陶侃(259~334)和大文豪陶淵明皆為潯陽人,所以有一部份陶氏後裔也用「潯陽」為堂號。
(43)武威堂【廖、石、安、賈】
武威:周朝時原為匈奴休屠王之屬地,後為秦所取,漢武帝太初四年(公元前101年)將其立為郡,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黃河以西、武威以東一帶。
(44)樂安堂【蔣、孫、任】
樂安:原為西漢的千乘郡,東漢和帝將千乘郡更名為樂安國,晉時改為樂安郡。其後經過多次更名,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,再復名樂安郡。故址在山東省惠民縣南,包括廣饒、惠民、高青等縣地區。
(45)馮翊堂【吉、雷】
馮翊:原為秦朝的內史郡,漢高祖元年將其置於塞國之下,次年更名為河上郡,九年再復名為內史郡。漢武帝建元六年將其劃分出左內史,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更名為左馮翊。到了晉朝時再被改為馮翊郡,管轄地區相當於陝西省大荔縣一帶。
(46)中山堂【湯、仲、藺】
中山:曾為北狄鮮虞之屬地,春秋時被封為中山國,隸屬於冀州,三家分晉後為趙併吞。漢高祖時,將此地設為中山郡,景帝三年再改回中山國,管轄地區在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。
(47)西平堂【池】
西平:漢朝有兩個西平縣,分屬於汝南郡和臨淮郡,管轄地區分別在甘肅省西寧縣和青海省會一帶,晉朝時被升格為郡。(待查)
(48)安定堂【胡、梁、伍、程、席】
安定:漢朝縣名,屬於冀州的鉅鹿郡,漢武帝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將其升格為郡,治所在高平,即寧夏固原縣。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平涼、固原、涇州,及寧夏西部一帶。(另外在交州的交趾郡也有安定縣,為漢武帝於元鼎六年時設置。)
(49)東海堂【徐、有、茅】
東海:遠古時候是指大陸東邊的海域,在夏商周時代指的是黃海,秦漢之後包括了黃海和東海。真正的東海郡設置於漢高祖時代,隸屬於徐州,管轄地區西起山東省棗莊市、東至江蘇省連雲港,主要地區則在山東省郯城一帶。後來東海郡的部份土地被劃分到其他郡下(琅琊、廣陵、下邳),也有一部份撥給了兗州。東魏、隋唐時代又另外設置了一個東海郡,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東海縣以東、淮水以北一帶。
(50)河東堂【薛、裴、旅、儲、聶】
河東:周朝地名,隸屬於兗州,秦朝時被立為郡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黃河以東、夏縣一帶。
(51)北海堂【邢、郎】
北海:漢朝郡名,隸屬於青州,為西漢景帝於公元前156年時設置。東漢時改為北海國,管轄地區包括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、濰坊一帶。
(52)平陵堂【孟】
平陵:周朝地名,漢時被立為縣。歷史上的平陵包括:東平陵、平陵縣。東平陵屬於濟南郡,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歷城縣一帶;平陵縣為漢昭帝所設置,屬於右扶風(原秦朝的內史郡)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文山縣一帶。
(53)平昌堂【孟、紅、管、離】
平昌:漢朝有兩個平昌縣,一屬於徐州的琅琊郡,秦朝時設置,二屬於青州的平原郡,為漢高祖所設置。三國時魏文帝將琅琊的平昌縣升格為郡,後來被廢除。晉惠帝於元康十年(公元300年)再將平昌郡復名,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安丘縣一帶。
(54)東平堂【花】
東平:漢朝郡國名,屬於兗州的舊梁國,漢景帝六年(公元前152年)將其更名為濟東國,漢武帝元鼎元年(公元前116年)改名為大河郡,漢宣帝甘露二年(公元前52年)再將其改名為東平國,晉漢之後又被改為東平郡,管轄地區在今天山東省東平縣一帶。
(55)博陵堂【邵】
博陵:漢朝縣名,屬於并州的西河郡,設於漢武帝元朔四年(公元前125年)。東漢桓靈之後將其併入冀州,並升格為郡,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。
(56)山陽堂【岳】
山陽:原是兗州河內郡的一個縣,為漢高祖所設置。漢景帝六年(公元前152年)將其立為山陽國,漢武帝建元五年(公元前136年)再改為山陽郡。曹丕篡漢後,廢獻帝為山陽公。山陽的故城一說在河南省修武縣,一說在山東省獨山湖周圍。東晉時又另外設置了一個山陽郡,位於江蘇省清江、浦安一帶。
(57)滎陽堂【鄭、潘、昌】
滎陽:周朝地名,春秋時為鄭國的屬地,所以鄭氏家族多以「滎陽」為堂號。西漢初年滎陽被立為縣,屬隸於河南郡(原為秦朝的三川郡,漢高祖將其改名為河南郡),晉朝時再升格為郡。管轄地區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北部、成皋一帶。
(58)扶風堂【馬、魯、萬、班、祿】
扶風:周朝的發祥地,古公壇父為了避免與戎狄發生戰爭,從豳城遷到扶風岐山一帶。古公以德治國,終而興起了周朝的根基。秦始皇滅六國後在此建立了內史郡,漢高祖元年將其歸入雍國,二年更名為中地郡,九年廢中地郡,復名為內史郡。漢武帝於建元六年時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,又於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將其改名為右扶風,為護衛京城的三輔之一,三國魏晉時再改為扶風郡。管轄地區在陜西省扶風、鳳翔一帶。
(59)河間堂【詹、章、凌】
河間:隸屬於冀州,周朝時為趙國的屬地。漢文帝即位二年(公元前179年)將其立為河間國,後來東漢光武帝把它併入信都,漢和帝永元三年復名為河間國,晉朝時再改為河間郡。管轄地區在河北省獻縣、河間一帶。
(60)齊郡堂【譚、查、晏、覃、富】
齊郡:隸屬於青州,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臨淄一帶。
(61)敦煌堂【洪】
敦煌:隸屬於涼州,周朝時為秦國的屬地。漢武帝即位後從酒泉郡劃分出一部份土地,將其立為敦煌郡,管轄地區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、敦煌縣一帶。
(62)千乘堂【倪】
千乘:隸屬於青州,周朝時為齊國的屬地,漢高祖即位後於此設置千乘郡。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、益都一帶。
(63)會稽堂【夏】
會稽:夏朝已有此地名,隸屬於揚州,夏禹在東巡的路上不幸崩於此。司馬遷說:「禹『會』諸侯江南,『計』功而崩,因葬焉,命曰會稽。會稽者,會計也。」秦始皇滅六國後於此建立會稽郡,治所在吳縣(江蘇省蘇州市,後來遷到山陰紹興)。漢高祖六年將會稽郡併入荊國,十二年更名為吳郡,漢景帝四年將其劃入江都。夏氏子孫為了紀念夏禹的功勛,乃以「會稽」為堂號,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、浙江省、一直到福建省一帶。
(64)臨海堂【屈】
臨海:原隸屬於揚州的會稽郡,三國時吳王孫亮從會稽劃分出一部份土地,將其設置為臨海郡,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境內。
(65)范陽堂【簡、燕、鄒、祖】
范陽:原屬於幽州,戰國時為燕國的封地,所以燕氏的後裔多以「范陽」為堂號。漢高祖即位後將范陽劃入為涿郡的一個縣,三國曹丕將其升格為范陽郡,晉武帝將其改為范陽國,後魏時復名為范陽郡。唐高祖武德七年(公元612年),再改為范陽縣。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涿縣一帶。
(66)魏郡堂【柏】
魏郡:魏原屬晉侯,後來與韓趙聯手,將晉國分成三家。魏郡應該是古魏城,《史記正義》說:「魏城在陝州芮城縣北五里。」漢高祖即位後將魏城改為魏郡,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芮城縣一帶。
(67)鉅鹿堂【魏】
鉅鹿:隸屬於冀州,春秋時為晉侯的領土。秦始皇併吞六國後,將鉅鹿設為郡,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鉅鹿、寧晉一帶。
魏氏的祖先是周朝太師畢公高,畢公高是周文王排行第十五的兒子,因輔助武王伐紂有功,被封於畢。畢公高死後,他的子孫失去了爵位,成為一般平民。如此傳了很多代,直到畢萬,才當上晉國的大夫。畢萬因有功於國,被晉獻公封於魏邑,這就是魏姓的開始。
(68)解梁堂【關】
解梁:周朝地名,春秋時為晉國的屬地。秦始皇併吞六國後,設置河東郡,把解梁改為解縣,並將其納入河東郡,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解縣、臨晉、虞鄉一帶。
關氏為夏朝忠臣關龍逢之後,關龍逢因苦諫夏桀而被殺。在《漢書》的注解裡,服虔和顏師古分別這麼說:「關龍逢,桀之忠臣也」;「關龍逢,桀之臣也,忠諫而死也,以其直,無所阿私」。關氏的子孫主要在河東解梁、隴西兩地發展,比如武聖關公就是解梁人,故其後裔大多採用「解梁」和「隴西」為堂號。
(69)內黃堂【駱】
內黃:漢朝縣名,戰國時為趙國的領土。漢高祖即位初年設置魏郡,將內黃縣劃入,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內黃縣一帶。
駱氏的來源,主要有四支。第一支來自《姓纂》所說的「姜姓,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,以王父字為氏,望出內黃、會稽」,這一支是炎帝子孫伯夷的後裔。第二支來自秦嬴的子孫大駱,秦嬴的原名是伯翳(伯益、大費),因有功於社稷,被舜賜以嬴姓,其遠祖是黃帝。第三支來自越王勾踐,《後漢書》的注解說:「駱者,越別名」。這一支來自夏禹的後代少康,其遠祖也是黃帝。第四支改自複姓「他駱拔」,《魏書》記載說:「他駱拔氏,後改為駱氏。」這一支出現於南北朝的北魏,屬於少數民族,他們隨著魏孝文帝遷到中原後,才改為駱姓。
駱氏以公子駱這一支比較發達,所以其子孫乃採用其發祥地「內黃」為堂號。
(70)河內堂【荀、司馬】
河內:戰國時為魏國的屬土,漢高祖即位初年於此設置殷國,第二年將其改名為河內郡。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、武陟縣一帶。
荀姓最早的一支來自黃帝的兒子,《國語。晉語》記載說:「凡黃帝之子,二十五宗,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: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荀、僖、姞、儇、依是也。」另外一支來自周文王,周文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郇國。到了春秋時,晉武公併吞郇國,把它賜給大夫原氏,當時的人稱他為郇叔,後來郇叔的子孫把「郇」改為「荀」。荀氏在春秋時代是晉國的公族,他們居住的地區以荀邑為中心。
司馬這一複姓來自黃帝的曾孫重黎(黃帝→昌意→高陽→重黎)。關於司馬氏的來源,《晉書。紀》這麼描述:「司馬氏,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,為夏官祝融。歷唐、虞、夏、商,世序其職。及周,以夏官為司馬,其後程伯休父,周宣王時,以世官克平徐方,錫以官族,因而為氏。」由此可見「司馬」在夏商周時代原是官名,一是祝融(能源部長),二是軍事首長(國防部長),到了周宣王時,才開始被賜為姓。
(71)武功堂【蘇】
武功:漢朝縣名,屬於右扶風。右扶風本為秦朝的內史郡,漢武帝建元六年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,又於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將其改名為右扶風,三國魏晉時再改為扶風郡。北魏孝文帝(拓跋宏)於太和十一年(公元487年),把武功縣從扶風郡分出來,升格為郡,管轄地區主要在陝西省武功縣一帶。
按照史書的記載,昆吾是「蘇」姓的始祖,他是黃帝孫子高陽(顓頊)的後代,封地在河南省臨漳縣一帶。到了周朝初年,擔任司寇(司法部長)的蘇忿生被周王封於甘肅的河內,管轄地區包括十二個城邑。
然而蘇氏子孫何以用「武功」為堂號呢?原因是蘇氏後來從河內遷到陝西武功,家族從那裡開始興旺起來,於是「武功堂」便成了蘇姓的堂號。
關於蘇氏家族的來源:
《蘇洵族譜》說:「蘇氏之先,出於高陽(顓頊),高陽之子曰稱,稱之子曰老童,老童生重黎及吳回,重黎為帝嚳火正,曰祝融,以罪誅,其後為司馬氏。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。吳回生陸終,陸終生子六人,長曰汎(樊),為昆吾;次曰惠連,為嶺胡;次曰葥,為彭祖;次曰求言,為會人;次曰安,為曹姓;季曰季連,為華姓。六人者,皆有後,其後各分為婁姓、昆吾,始已氏,其後為蘇、顧、溫、董。當夏之時,昆吾為諸侯伯,曆商而昆吾之後無聞。至周有忿生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,周公稱之,蓋書所謂避開寇蘇公是也。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,世世仕周,家於其封,故河南、河內皆有蘇氏。」
〈唐書。蘇氏源流〉說:「蘇氏出自己姓。顓頊(高陽)裔孫吳回為重黎,生陸終。生樊,封於昆吾。昆吾之子封於蘇,其地鄴西蘇城是也。蘇忿生為周司寇,世居河內,後徙武功、杜陵,至漢代郡太守建,徙扶風平陵,封平陵侯。」
這兩本書都一致認為,蘇氏來自「己姓」。既然如此,那麼「己姓」又來自哪裡呢?
《國語》說:「黃帝之子二十五人,其同姓者二人而已,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。青陽,方雷氏之甥也;夷鼓,彤魚氏之甥也。其同生而異姓者,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。凡黃帝之子,二十五宗,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: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箴、任、荀、僖、姞、儇、依是也。」
按照《國語》的記載,己姓來自黃帝的兒子。也就是說,蘇氏跟許多百家姓一樣,都是黃帝的直系血親。
關於蘇氏和黃帝的血緣關係,讓我們再來看其他古書的描述:
〈史記。五帝本紀〉說:「黃帝居軒轅之丘,而娶於西陵之女,是為嫘祖。嫘祖為黃帝正妃,生二子,其後皆有天下。其一曰玄囂,是為青陽,青陽降居江水。其二曰昌意,降居若水。昌意娶蜀山氏女,曰昌僕,生高陽,高陽有聖德焉。黃帝崩,葬橋山;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,是為帝顓頊也。」
〈國語。鄭語〉的注解說:「顓頊生老童,老童產重黎及吳回,吳回產陸終,陸終生六子。」
《姓纂》說:「顓頊、祝融之後,陸終生昆吾,封蘇,鄴西蘇城是也。蘇忿生為周司寇,居河內、扶風武功。漢,蘇建目河內徙扶風。」
綜合上面幾本書的內容,蘇姓家族世系的來源是這樣:
黃帝→昌意→高陽(顓頊)→稱→老童→吳回→陸終→昆吾(樊、汎)→昆吾之子被封於蘇。
這說明了昆吾是第一個以「蘇」為姓的人,他是黃帝的嫡生遠孫。
昆吾蘇氏在夏朝時被封為諸侯,勢力頗為強大,可是到了商朝時卻變的默默無聞,原因是昆吾在桀王主政時代不務正業、助桀為虐,結果被商湯所滅。〈詩經。長發〉和〈史記。殷本紀〉曾提到這段故事:「帝命不違,至于湯齊,湯降不遲,聖敬日躋,昭假遲遲,上帝是祗,帝命式于九圍。武王載旆,有虔秉鉞,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曷,苞有三蘗,莫遂莫達,九有有截,韋顧既伐,昆吾夏桀......當是時,夏桀為虐政淫荒,而諸侯昆吾氏為亂。湯乃興師率諸侯,伊尹從湯,湯自把鉞以伐昆吾,遂伐桀。」
蘇氏雖然在殷商時期沉默了數百年,然而到了周朝初年,其族裔中有一位名叫蘇忿生的人,因才德兼備被封為司寇(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),周王賞賜他十二個城邑:溫、原、絺、樊、隰郕、欑茅、向、盟、州、陘、隤、懷。當時蘇氏本家原居於河內、河南一帶,後來遷到了陝西扶風的武功縣。但是傳到春秋時,蘇氏的土地被狄族併吞,子孫不得不向外發展。
蘇氏除了漢族這一支外,也有一小部份來自少數民族:一是遼東的烏桓族,二是南北朝的鮮卑族。前者於漢朝時歸化中國,取蘇為姓;後者是在南北朝時,隨著北魏孝文帝南遷中原的「拔略」氏,他們將其複姓改為「蘇」。
蘇氏的歷史名人
【蘇妲己】:商朝暴君紂王的寵妃,為紂王伐有蘇國時虜獲的美女。自從紂王取得美女,開始納小人受讒言、凶酒淫樂,並設炮格之刑,殺害忠良。她還慫恿紂王砍活人的骨頭、剝孕婦的肚子,以觀察人體的結構。他們殘暴淫亂的行為引起了全國的憤怒,於是周武王率領八百諸侯去討伐,在牧野擊垮了他們。結果蘇妲己被處死,紂王自焚,結束了商朝的命脈。關於紂王和妲己的故事,史書上著墨不少,如
《國語》說:「殷辛伐有蘇,有蘇氏以妲己女焉。妲己有寵,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。」
《史記》說:「好酒淫樂,嬖於婦人。愛妲己,妲己之言是從。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,北里之舞,靡靡之樂。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。甲子日,紂兵敗。紂走入,登鹿臺,衣其寶玉衣,赴火而死。周武王遂斬紂頭,縣之大白旗,殺妲己。」
古文專家顏師古如此評論說:「妲己,紂之妃,有蘇氏女也。美好辯辭,興於姦宄,嬖幸於紂。紂用其言,毒虐红庶。於是武王伐紂,戰於牧野,紂師倒戈,不為之戰。武王克殷,致天之罰,斬妲己頭,縣之於小白旗,以為紂之亡者,由此女也。」
【蘇護】:商朝八百諸侯之一,據說是妲己之父,因不滿紂王缺德無義的行為,投靠周武王。在武王伐紂的戰鬥中屢建奇功,後為商軍所殺。
【蘇從】:春秋時代楚國的大夫,他用智慧輔佐楚莊王,使楚莊王登上了春秋五霸的舞台。
【蘇秦】: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,提倡合縱之說,被娉為韓、趙、魏、楚、燕、齊六國的宰相。他致力聯合六國,對抗強大的秦國,短暫地阻止了秦國東進的野心。後來雖然功虧一潰,然而其合縱聯盟之理論,對後代的政治思想有極大的影響。
【蘇武】:字子卿,漢武帝時任中郎將,因文武雙全,被派往匈奴做大使。後來匈奴叛漢,單于企圖利誘蘇武投降,被蘇武斷然拒絕,單于於是把他囚禁在大窖中,不給飲食。蘇武以雪充飢,數日不死,匈奴感到訝異,以為有神跟他同在,不敢再繼續囚禁他,只好把他送到北海去牧羊。《漢書》這麼記載說:「單于愈益欲降之,乃幽武置大窖中,絕不飲食。天雨雪,武臥齧雪與旃毛并咽之,數日不死,匈奴以為神。」漢昭帝即位數年後,匈奴回頭提出和親政策,漢昭帝開條件要他們釋放蘇武。起初匈奴欺詐說蘇武已死,等到漢使到達,才找到真相:蘇武並沒有死,他被囚禁在某個湖邊。單于知陰謀被揭穿,不得不釋放蘇武和他的隨從。蘇武在匈奴一共住了十九年,回到京師時(始元六年、公元前81年),受到了漢昭帝大大的賞賜。然而蘇武並沒有收下這些賞賜,反而把它們拿出來送給弟兄和故友。蘇武忠貞不二的高風亮節,頗受後人的敬仰,《漢書》如此讚美他說:「孔子稱『志士仁人,有殺身以成仁,無求生以害仁』,『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』,蘇武有之矣!」
【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】:蘇洵字明允,眉州眉山人。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為學,一年多後參加進士會考,不幸名落孫山,氣的把過去所寫的文章燒掉。但是他沒有氣餒,反而發憤圖強、閉戶讀書,後來不但精通六經、百家之說,還可以在短時間內下筆數千言。至和、嘉祐期間,蘇洵帶著兩個二兒子蘇軾(蘇東坡)、蘇轍一齊到京師,歐陽脩推舉其所著書二十二篇,當時的士大夫爭相傳閱,一時成為學者們模仿的對象。蘇軾、蘇轍兩兄弟的成就不下於父親,父子三人縱橫宋朝文壇數十年,尤其是蘇軾的文章更博得了許多人的喜好。蘇氏除了這三位名人外,還有《蘇學士集》的作者蘇舜欽(蘇子美)。
(72)江陵堂【熊】
江陵:春秋時楚國的都城,楚文王自丹陽遷徒於此,後為秦國佔領。漢朝時江陵被立為縣,隸屬於南郡。唐玄宗於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將其升格為郡,唐肅宗時曾被短暫地改為南都。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江陵一帶。
(73)廣陵堂【盛、貢】
廣陵:原為戰國時東楚的一個城邑,漢高祖六年設置廣陵國,將其劃分在荊州之下,十一年重新劃分給吳地。漢景帝四年將其更名為江都,武帝元狩三年(公元前120年)再改名為廣陵郡。管轄地區在江蘇省揚州、江都、寶應、高郵一帶。
(74)薛郡堂【海】
薛郡:舊薛城是薛侯國所在地,為黃帝所封,原屬於徐州滕縣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將薛城設置為薛郡(三十六郡之一)。漢高后當政時把薛郡更名為魯國,光武中興後再改為魯郡,並將其劃分於豫州之下。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西南部、江蘇省東北部一帶。
(75)餘杭堂【隗】
餘杭:原為會稽郡的一個城邑,秦始皇巡經此地時,將其設置為縣。隋煬帝大業三年(公元607年)設立餘杭郡,將原餘杭等縣劃分於其下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 621年)把餘杭郡更名為杭州,並將餘杭、錢塘、富陽三縣劃分於其下,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年),再改回餘杭郡。管轄地區在今天浙江省杭縣一帶。
(76)琅琊堂【諸葛、雲、符】
琅琊:秦朝三十六郡之一,原隸屬於徐州,其管轄區範圍很大,共有五十一縣之多。漢光武帝即位後,將琅琊郡改為琅琊國,後來又被改回郡。琅琊郡管轄地在山東省境內諸城縣東南、臨沂縣一帶。
諸葛氏世居琅琊,自然以「琅琊」為堂號。其後裔以諸葛豐和諸葛亮最有名。諸葛豐為漢元帝(劉奭,公元前75~32年)的司隸校尉,而諸葛亮則是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的三國蜀漢大軍師。
(77)遼西堂【項】
遼西:原為青州的土地,虞舜當政時將其分為營州、遼西及遼東三部份。周武王定殷,封召公奭於燕,把遼西劃給了他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將遼西設置為郡,歸於幽州之下。管轄地區在遼寧與河北間的永平、承德、朝陽、錦州、新民一帶。
(78)燕山堂【竇】
燕山:燕山附近的平原為古燕國所在地,〈括地志〉記載說:「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。」徐才宗〈國都城記〉則說:「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,地在燕山之野,故國取名焉。」唐玄宗開元初年,於此設置燕山州,宋朝時改為燕山府。契丹入侵中原後,將燕山府改名為南京,號稱燕京。等到金人滅契丹,才將燕京及涿、易、檀、順、景、薊六州二十四縣歸還給宋朝。宋徽宗於宣和四年(公元1122年)將燕京改回燕山府。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東北部、北部一帶。
(79)梁國堂【墨、橋】
梁國:為古代諸侯國,公元前640年被秦成公併吞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於此設置碭郡。漢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將碭郡改回梁國,隸屬於豫州,後來又被改為梁郡。管轄地區在安徽省碭山到河南省商丘縣一帶。
(80)譙國堂【戴、逢、邊、稽】
譙國:周武王伐紂成功後,封神農氏的子孫於焦邑,焦邑後來被改為譙國。春秋時焦邑為陳國的封地,戰國歸宋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將譙國改為縣,納入碭郡。西漢將譙縣劃分在沛郡之下,三國魏王將其升格為郡,隋朝將譙郡改為譙州,隋煬帝登基後廢州,復名譙郡。唐貞觀八年更名為亳州,但還保留譙郡之名。管轄地區在安徽省亳縣一帶。
(81)百濟堂【福】
百濟:古人稱之為東夷,初以百家濟海,因號百濟。東夷原有三個韓國:一曰馬韓,二曰辰韓,三曰弁韓。弁韓、辰韓各有十二國,馬韓有五十四國。大國萬餘家,小國數千家,總十餘萬戶,百濟即其中之一。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,名為夫餘王。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,百濟則據有遼西、晉平二郡(柳城、北平之間)。自晉以後,百濟併吞諸國,據有馬韓故地,自置百濟郡,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。
(82)平原堂【東方、芮、常、柬、陸】
平原: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領土,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將其劃分在齊郡之下。漢高祖從齊郡分置平原郡,晉朝將平原郡改為平原國。宋、後魏、後周復名為平原郡,隋初廢平原郡,置德州,煬帝又復名為平原郡。大唐武德四年再置德州,其後或為平原郡。管轄地區包括山東舊武定、濟南二府西部、樂陵、長清一帶,即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。
(83)頓丘堂【葛、司空】
頓丘:原為春秋時代衛國的城邑,後為晉定公奪取。秦漢時頓丘被立為縣,隸屬於東郡,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的陰安城。晉武帝即位後,將頓丘升格為郡,管轄地區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。
(84)濮陽堂【爰】
濮陽:原為顓頊及昆吾氏之墟,所以古名叫「帝丘」。春秋時代帝丘為衛國之都城,後來改名為濮城、濮陽。秦漢時期將濮陽立為縣,歸於東郡下。晉朝將濮陽縣改為濮陽國,後魏時再將其改為濮陽郡。隋文帝即位不久,將濮陽郡改名為濮州,煬帝初廢濮州,將其地劃分給東郡、東平、濟北三郡。唐朝復置濮州,但後來又保留了濮陽郡之名。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濮陽縣、山東省濮縣一帶。
本資料來源:歷史的鐘聲
a 東方魚腹 2012/08/09 22:45 114.040.068.239
尚無回應意見!
回覆內容依時間升冪顯示,改以降冪顯示
未發現任何資料!
發表意見 返回
- Sep 29 Wed 2021 09:33
關廟區臥賢府 調靈 江柏樂 解說 2021 09 25
- Sep 29 Wed 2021 09:27
關廟區臥賢府 失格 解說 2021 09 24
- Sep 29 Wed 2021 09:14
關廟區臥賢府 天上聖母輔斗元君.螟蛉子 解說 2021 09 17 庶子 x蛉子 養子 招夫、招贅 招婿
- Sep 13 Mon 2021 20:32
關廟區臥賢府 如何帶亡者走這條路 神有真有假 解說 2021 09 11
- Sep 08 Wed 2021 10:03
關廟區臥賢府 執著 解說 2021 09 04
- Sep 08 Wed 2021 10:01
關廟區臥賢府 公媽有基因 解說 2021 09 03 (DNA ,RNA ) 血緣關係,生父與生母,遺傳基因,祖仙血緣關係
- Aug 21 Sat 2021 23:46
關廟區臥賢府 吃水果拜樹頭 解說 2021 08 20 骨灰x 陰宅 顯考
- Aug 14 Sat 2021 07:42
關廟區臥賢府 農曆七月祖先要怎樣拜 解說 2021 08 13 三牲 二菜 巾衣白錢 紙頭
- Jul 31 Sat 2021 17:56
儒家 倫理道德
儒家的「儒」字,由「人」和「需」兩個字組成。內涵深刻,意為做人需要的根本道理以及用來濟世的才智。
自古從孔子開始,就定下了人生在世必須奉行的做人的標準和道德規範,講的就是從家庭到社會,如何善待別人的道理。
因此個人的修養,即修身,就是將來立身處世的根本,所以儒家講究仁義為先,無論是在家對待父母、兄弟姐妹,還是在外對待長輩、朋友,上級和下屬,都以個人修身為本。正所謂修身齊家,然後方能治國平天下。處理家庭和社會關係,具體涉及的人和事,儘管內容不同,大小不同,身份和關係不同,禮儀不同,但是在達到懂得善待他人的根本目的上,卻是一致的。
- Jul 31 Sat 2021 17:55
九代的直系親屬輩份,包括 高玄曾祖、玄曾祖、曾祖、祖父、父親、自己、兒子、孫子、曾孫、(玄孫)。
- Jul 31 Sat 2021 17:06
關廟區臥賢府 堂號就是祖源 解說 2021 07 30
- May 10 Mon 2021 07:55
關廟區臥賢府 顏祖先 解說 2021 5 06
- May 10 Mon 2021 07:53
祖仙血脈 DNA 基因 (你從那裡來,祖源)